模块依赖管理【续1】- 依赖循环检测的实现

这篇是承接《轻量级 Java 开发框架 设计》系列Blog文的后续文章,同时为《模块依赖管理》博文的续,本文专门用以讲解循环依赖检查在 Hasor 中是如何实现的。

依赖循环引发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死循环,想必绝大部分开发者深有体会这具体表现在 A -> B,B -> C,C ->A。通常软件程序中出现循环依赖都是设计不周全所导致。

在 Hasor 中,通过Module 接口定义模块,并且通过调用接口参数的方法来声明其第三方引用依赖。首先 Hasor 的设计目标是作为轻量级模块化开发,因此它在核心部分省去了繁重了类加载机制,同时也省去了复杂的模块配置文件。正因为如此 Hasor 在定义模块上才可以变得十分轻巧。

同样的 Hasor 虽然不用考虑类会被不同的类加载器反复加载多次。但是仍然会面对模块依赖出现循环的现象。Hasor 在处理这件事采用的是如下步骤:

1.加载 Mode 并调用 Mode 的 init方法已触发对应的生命周期阶段,在期间 Mode1 可以通过代码的形式显示的告诉容器它会依赖谁。
(这一过程会在所有模块上进行。注意:这一过程不会保证调用的顺序,模块的顺序可能是随机的)
2.如果模块在执行 init 阶段中出现了问题,那么容器会标记这个模块。
3.将所有模块放到“反应器”中进行处理。“反应器”会负责模块的循环依赖检查和排序。
4.如果 A -> B,B -> C。“反应器”会打印出依赖树,并且按照依赖情况对模块集合进行排序。
5.按照最终的顺序依次调用模块的 Start 方法。

下面是模块在 init 阶段声明依赖的代码片段:

public void init(ApiBinder apiBinder) {
    DependencySettings dep = apiBinder.dependency();
    /*弱依赖,目标模块即使没有成功启动也不影响当前模块*/
    dep.weak(Mode2.class);
    /*强依赖,当前模块的启动必须依靠目标模块*/
    dep.forced(Mode3.class);
}


“反应器”需要负责两件:
1.进行依赖循环检查。当遇到依赖循环时抛出异常,并且定位出现问题的模块依赖位置。
2.根据依赖关系对依赖树进行排序以得到正确的启动顺序。(将在下一篇Blog文中介绍。)

循环检测算法:
1.准备一个空的集合,用于保存模块包括自己在内所有依赖的模块。
2.将模块自身加入到集合中。
3.将模块的依赖依次加入到集合,每次加入都从集合中检查依赖是否等于自身。
4.当处理完模块本身依赖之后递归处理依赖模块,并且重复(步骤3)的检测。
5.当(步骤3)判断成立即发现循环依赖,抛出异常即可。

下面这段代码是负责循环依赖检测的关键代码:
ModuleInfo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获取模块的依赖信息,和模块本身元信息。
AbstractModulePropxy类:是Module接口的代理类,该类实现了ModuleInfo 接口,
ReactorModuleInfoElement类:该类是负责保存记录,检查过程中的信息。
Dependency接口:是用来表示依赖的模块。

/**检查模块的依赖是否正确。*/
public void checkModule(ModuleInfo info) {
    AbstractModulePropxy infoBean = (AbstractModulePropxy) info;
    List<ReactorModuleInfoElement> stackArray = new ArrayList<ReactorModuleInfoElement>();
    try {
        //放到栈顶【ReactorModuleInfoElement(深度 0,被检测的模块,检测状态)】
        stackArray.add(new ReactorModuleInfoElement(0,infoBean,"[OK]    "));
        checkModuleInDependency(infoBean,1,infoBean.getDependency(),new ArrayList<ModuleInfo>(),stackArray);
    } catch (RuntimeException e) {
        String treeInfo = getTreeInfo(stackArray,"[Other] ......");
        Hasor.error("%s module depend on the loop.\n%s",infoBean.getDisplayName(),treeInfo);
        throw e;
    }
}
private void checkModuleInDependency(AbstractModulePropxy info,int depth,List<Dependency> depList,List<ModuleInfo> depArray,List<ReactorModuleInfoElement> stackArray) {
    for (Dependency dep : depList) {
        AbstractModulePropxy depInfo = (AbstractModulePropxy) dep.getModuleInfo();
        ReactorModuleInfoElement infoLog = new ReactorModuleInfoElement(depth,depInfo);
        depArray.add(depInfo);
        stackArray.add(infoLog);
        //
        if (depArray.contains(info)) {
            /*这里遇到循环依赖,应该是出现了自己依赖自己的现象。*/
            infoLog.setMark("[Error]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depInfo.getDisplayName() +
                                       " modules depend on the loop.");
        } else {
            infoLog.setMark("[OK]    ");
            this.checkModuleInDependency(info,depth + 1,depInfo.getDependency(),depArray,stackArray);
        }
    }
}
我们知道依赖一旦出现循环,就意味着在环中任意一点向前走最后都会走回自己。因此借助这一特点,依赖循环检测可以从任意一个模块开始。

第 04 行:准备了一个空集合,用于保存模块包括自己在内所有依赖的模块。
第 07 行:将模块自身加入到集合中,【深度0,状态OK
第 08 行:调用私有方法检查模块的依赖。checkModuleInDependency方法各个参数的意义如下:
1.
AbstractModulePropxy info:正在检测的模块
2.int depth:当前所处深度
3.List<Dependency> depList:要检查的依赖模块集合
4.List<ModuleInfo> depArray已经检查过的依赖集
5.List<ReactorModuleInfoElement> stackArray:检查过程中产生的路径数据,当遇到错误时用于打印问题模块发生位置。
第 11 行:当出现循环依赖时将记录的stackArray信息,转换成日志。
第 20 行:依次检测depList 集合中所表示的依赖模块。
第 22 行:创建检测的日志信息,后面多余的空格是为了打印美观。
如果成功检测会被标记为“[OK]
”,如果失败检测会被标记为“[Error]”。
第 23,24 行:将所依赖的项目添加到依赖集合中,然后交给第 26 行的 if 判断是否遇到循环依赖。
这里的逻辑是一旦依赖出现环状,那么被检测的模块一定会出现在其依赖的模块中。
因此 23 行先记录下依赖的模块供 26 行判断使用。第 24 行则仅仅是将日志记录到堆栈中。
第 33 行:则是递归检测被依赖的依赖

下面这个日志是当出现依赖循环时控制台会打印出的信息。(提示:缩进就是通过深度实现的)

以上就是 Hasor 中依赖排序的具体实现代码,反应器类名为:“ModuleReactor”。读者可以通过创建一个 Maven 工程加入下面代码:

<dependency>
    <groupId>net.hasor</groupId>
    <artifactId>hasor-core</artifactId>
    <version>0.0.1</version>
</dependency>

通过命令获取到 Hasor-core 的源码: mvn eclipse:eclipse -DdownloadSources=true

----------------------------------------------------------------
目前的开发代码存放于(包括Demo程序)
Github: https://github.com/zycgit/hasor
git@OSC:http://git.oschina.net/zycgit/hasor

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看这一系博文。可以通过Maven 中央仓库网站http://search.maven.org/搜索 Hasor 下载 hasor 的相关代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dio@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什么是设计模式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 设计经验 的总结;使用设计模式是为了 可重用 代码、让代码 更容易 被他人理解、保证代码 可靠性;设计模式使代码编制  真正工程化;设计模式使软件工程的 基石脉络, 如同大厦的结构一样;并不直接用来完成代码的编写,而是 描述 在各种不同情况下,要怎么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能使不稳定依赖于相对稳定、具体依赖于相对抽象,避免引
单一职责原则定义(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SRP)一个对象应该只包含 单一的职责,并且该职责被完整地封装在一个类中。Every  Object should have  a single responsibility, and that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entirely encapsulated by t
动态代理和CGLib代理分不清吗,看看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强烈推荐。原文截图*************************************************************************************************************************原文文本************
适配器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期望的另一个接口,使得原本接口不兼容的类可以相互合作。
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族,并封装在类中,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
设计模式讲的是如何编写可扩展、可维护、可读的高质量代码,它是针对软件开发中经常遇到的一些设计问题,总结出来的一套通用的解决方案。
模板方法模式在一个方法中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使得子类可以在不改变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
迭代器模式提供了一种方法,用于遍历集合对象中的元素,而又不暴露其内部的细节。
外观模式又叫门面模式,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高层)接口,用来访问子系统中的一群接口,使得子系统更容易使用。
单例模式(Singleton Design Pattern)保证一个类只能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组合模式可以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来表示“整体-部分”的层次结构,使得客户可以用一致的方式处理个别对象和对象组合。
装饰者模式能够更灵活的,动态的给对象添加其它功能,而不需要修改任何现有的底层代码。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Design Pattern)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当对象状态改变的时候,所有依赖者都会自动收到通知。
代理模式为对象提供一个代理,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代理模式在不改变原始类代码的情况下,通过引入代理类来给原始类附加功能。
工厂模式(Factory Design Pattern)可细分为三种,分别是简单工厂,工厂方法和抽象工厂,它们都是为了更好的创建对象。
状态模式允许对象在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对象看起来好像改变了它的类。
命令模式将请求封装为对象,能够支持请求的排队执行、记录日志、撤销等功能。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保存一个对象的某个状态,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恢复对象。备忘录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基本介绍 **意图:**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
顾名思义,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这种模式给予请求的类型,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行为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轻量级)(共享元素)主要用于减少创建对象的数量,以减少内存占用和提高性能。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结构型模式,它提供了减少对象数量从而改善应用所需的对象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