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支付行业出现聚合支付的原因

商业的本质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和流通,人类的商业行为即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交换和流通的过程。互联网对现代商业的影响深远,但核心仍然是基于以上三种交换流通模式。谁能显著提升各个环节的效率,谁将可能成为巨头。

围绕信息流服务,在各个垂直领域,分别诞生了以搜索为核心的谷歌、百度;以电商为核心的阿里、亚马逊;以社交为核心的腾讯、Facebook等巨头级互联网企业。围绕物流服务,仅国内就诞生了顺丰、四通一达、菜鸟等巨头级物流企业。围绕资金流服务,除传统金融机构外,诞生了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银联、Visa、MasterCard、PayPal等巨头级支付服务企业。

资金流的交换和流通就是支付服务,支付是商业行为的闭环。就支付服务本身而言,并不算利润丰厚的业务。支付巨头的眼光,更多在于支付场景和相关后续业务的想象空间。支付是资金流和信息流两方面的交换和流通,兼具金融和数据两种属性。支付场景背后是征信、信贷、理财、保险等业务。这些业务比纯粹的支付清算市场,想象空间超出至少一个数量级,但是支撑这些业务的基础是支付。

现代社会,支付电子化大势所趋。国内电子支付市场主要由线下收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3大部分构成。近两年来,国内电子支付市场趋势,有3个特点:

1.互联网支付市场增速趋于平缓,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2.线下收单市场份额逐渐缩减,被移动支付蚕食鲸吞;

3.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爆发式增长,市场将有更多的参与者加入。

移动支付迅猛发展的根源,可以从以下4个角度来理解:

1.移动支付打破了线上线下径渭分明的界限,并将进一步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成为电子支付市场的主力军。

2.从一定高度理解移动互联网的颠覆作用。未来人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将通过网络实现,脱离网络者,无论是人还企业,都很有可能被淘汰。人类商业行为不外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要顺利把这三者在网上实现,移动互联网必须有三根支撑柱:移动智能终端+高速网络(4G)+移动支付。目前前两根支柱已经搭建完成,移动支付这个环节,必然成为各方全力推进和角逐的兵家必争之地,这也是银联、财付通(微信支付)、支付宝相互争夺市场的根源。

3.移动支付的软硬件环境都已成熟,唯一制约的是各方利益的平衡,而这种利益平衡在巨大蛋糕面前不难达成。也已事实上基本达成,比如银联云闪付家族的集结。

4.移动支付是块超级大蛋糕,在这个链条的任何位置的红利。尤其是直接处于支付的位置都会分到可观的红利。
移动支付地位如此重要,对此巨头们必然会投入战略性资源大战沙场,如万达收购快钱、小米收购捷付睿通、永大收购海科融通等。移动支付的盛世气象导致了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隐忧,即移动支付市场的高度碎片化。

国内移动支付碎片化特点的五个维度:

一、支付渠道碎片化

1.在移动支付飞速发展的2014-2017年,支付渠道碎片化加深;

2.除支付宝外的其他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市场份额,大致都成倍增长,支付宝一家独大的现象将一去不返;

3.受银联云闪付家族和其他互联网巨头进入等影响,2016年以后的移动支付渠道将进一步支离破碎。

二、移动端平台碎片化

目前主流的支付渠道均适配以下3种移动端平台:

1.Android

2.iOS

3.HTML5

开发者如要完善其移动支付功能,一般需要在多移动端平台下接入所需的支付渠道。

三、支付场景碎片化

目前移动支付按场景区分,大致分为以下5类:

1.App内支付

2.HTML5支付

3.扫码支付

4.被扫支付

5.NFC支付

支付是场景下的资金结算行为,无场景无支付,以上5种支付场景均对应着不同的支付需求。

四、支付数据碎片化

支付渠道碎片化导致商户的支付数据碎片化,各自割裂,严重影响了后期的数据服务,包括且不限于:

1.财务部门的报表整合和对账

2.运营部门的退款和争议订单处理

3.产品部门对整体支付数据的分析挖掘

五、支付需求多样化,变更快速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席卷和渗透,移动支付的场景将进一步碎片化,由此加速了支付需求的变更。如消费金融领域的消费信货需求等。

以上5类移动支付的碎片化特点,对移动应用开发者而言,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引入支付功能和后期维护时,产生的痛点,并不是简单的和级关系,而是乘级。

针对以上的移动支付强需求痛点,自然会诞生相应的解决方案。要解决上述痛点,需要实现如下功能:

1.支付渠道聚合服务,高效满足“一点接入多种支付渠道“的需求;

2.覆盖主流移动端平台;

3.覆盖主流支付场景;

4.整合与分析支付数据;

5.产品快速迭代,以适应支付需求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聚合支付应时而生,当然,其中也少不了从业者的判断力。

免费提供最新Linux技术教程书籍,为开源技术爱好者努力做得更多更好:http://www.linuxprobe.com/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dio@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什么是设计模式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 设计经验 的总结;使用设计模式是为了 可重用 代码、让代码 更容易 被他人理解、保证代码 可靠性;设计模式使代码编制  真正工程化;设计模式使软件工程的 基石脉络, 如同大厦的结构一样;并不直接用来完成代码的编写,而是 描述 在各种不同情况下,要怎么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能使不稳定依赖于相对稳定、具体依赖于相对抽象,避免引
单一职责原则定义(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SRP)一个对象应该只包含 单一的职责,并且该职责被完整地封装在一个类中。Every  Object should have  a single responsibility, and that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entirely encapsulated by t
动态代理和CGLib代理分不清吗,看看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强烈推荐。原文截图*************************************************************************************************************************原文文本************
适配器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期望的另一个接口,使得原本接口不兼容的类可以相互合作。
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族,并封装在类中,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
设计模式讲的是如何编写可扩展、可维护、可读的高质量代码,它是针对软件开发中经常遇到的一些设计问题,总结出来的一套通用的解决方案。
模板方法模式在一个方法中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使得子类可以在不改变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
迭代器模式提供了一种方法,用于遍历集合对象中的元素,而又不暴露其内部的细节。
外观模式又叫门面模式,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高层)接口,用来访问子系统中的一群接口,使得子系统更容易使用。
单例模式(Singleton Design Pattern)保证一个类只能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组合模式可以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来表示“整体-部分”的层次结构,使得客户可以用一致的方式处理个别对象和对象组合。
装饰者模式能够更灵活的,动态的给对象添加其它功能,而不需要修改任何现有的底层代码。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Design Pattern)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当对象状态改变的时候,所有依赖者都会自动收到通知。
代理模式为对象提供一个代理,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代理模式在不改变原始类代码的情况下,通过引入代理类来给原始类附加功能。
工厂模式(Factory Design Pattern)可细分为三种,分别是简单工厂,工厂方法和抽象工厂,它们都是为了更好的创建对象。
状态模式允许对象在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对象看起来好像改变了它的类。
命令模式将请求封装为对象,能够支持请求的排队执行、记录日志、撤销等功能。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保存一个对象的某个状态,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恢复对象。备忘录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基本介绍 **意图:**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
顾名思义,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这种模式给予请求的类型,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行为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轻量级)(共享元素)主要用于减少创建对象的数量,以减少内存占用和提高性能。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结构型模式,它提供了减少对象数量从而改善应用所需的对象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