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动手实现java数据结构八 优先级队列

1.优先级队列介绍

1.1 优先级队列

  有时在调度任务时,我们会想要先处理优先级更高的任务。例如,对于同一个柜台,在决定队列中下一个服务的用户时,总是倾向于优先服务VIP用户,而让普通用户等待,即使普通的用户是先加入队列的。

  优先级队列和普通的先进先出FIFO的队列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优先级队列中优先级最高的元素总是最先出队的,而不是遵循先进先出的顺序。

1.2 堆

  优先级队列的接口要求很简单。从逻辑上来说,向量链表或者平衡二叉搜索树等数据结构都可用于实现优先级队列。但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效率,就必须仔细斟酌和考量了。而一种被称为的数据结构非常适合实现优先级队列。’

  堆和二叉搜索树类似,存储的元素在逻辑上是按照层次排放的,在全局任意地方其上层元素优先级大于下层元素,这一顺序性也被称为堆序性,而其中优先级最大的元素被放在最高的层级(大顶堆)。和二叉搜索树的排序方式不同的是,堆中元素的顺序并不是完全的排序,而只是维护了一种偏序关系,被称为堆序性。在这种偏序关系下,元素之间的顺序性比较疏散,维护堆序性的代价比较低,因而在实现优先级队列时,堆的效率要高于平衡二叉搜索树。

1.3 完全二叉堆

  完全二叉堆是堆的一种,其元素在逻辑上是以完全二叉树的形式存放的,但实际却是存储在向量(数组)中的。在这里,我们使用完全二叉堆来实现优先级队列。

  

2.优先级队列ADT接口

/**
 * 优先级队列 ADT接口
 */
public interface PriorityQueue <E>{

    
     * 插入新数据
     * @param newData 新数据
     * */
    void insert(E newData);

    
     * 获得优先级最大值(窥视) 不删数据
     * @return  当前优先级最大的数据
     * */
    E peekMax();

    
     * 获得并且删除当前优先级最大值
     *   被删除的 当前优先级最大的数据
     
    E popMax();

    
     * 获得当前优先级队列 元素个数
     *  当前优先级队列 元素个数
     * int size();

    
     * 是否为空
     *  true  队列为空
     *         false 队列不为空
     * boolean isEmpty();
}

3.完全二叉堆实现细节

3.1 基础属性

  完全二叉堆内部使用之前封装好的向量作为基础。和二叉搜索树类似,用户同样可以通过传入Comparator比较器来指定堆中优先级大小比较的逻辑。

class CompleteBinaryHeap<E> implements PriorityQueue<E>{
    
     * 内部向量
     * private ArrayList<E> innerArrayList;

    
     * 比较逻辑
     * private final Comparator<E> comparator;

    
     * 当前堆的逻辑大小
     *  size;
}

构造方法:

 
     * 无参构造函数
     * public CompleteBinaryHeap() {
        this.inner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this.comparator = null;
    }

    
     * 指定初始容量的构造函数
     *  defaultCapacity 指定的初始容量
     * public CompleteBinaryHeap( defaultCapacity){
        (defaultCapacity);
         comparator 指定的比较器逻辑
     * public CompleteBinaryHeap(Comparator<E> comparator){
        this.comparator = comparator;
    }

    
     * 指定初始容量和比较器的构造函数
     *  defaultCapacity 指定的初始容量
     * int defaultCapacity,Comparator<E> comparator) {
        
     * 将指定数组 转换为一个完全二叉堆
     *  array 指定的数组
     *  CompleteBinaryHeap(E[] array){
        (array);
        ;

        this.size = array.length;

        // 批量建堆
        heapify();
    }

     array 指定的数组
     * public CompleteBinaryHeap(E[] array,1)"> comparator;

                heapify();
    }

3.2 辅助方法

  由于完全二叉堆在逻辑上等价于一颗完全二叉树,但实际上却采用了一维的向量数据结构来存储元素。因而我们需要实现诸如getParentIndex、getLeftChildIndex、getRightChildIndex等方法来进行完全二叉树和向量表示方法的转换。

  这里,定义了一些私有方法来封装常用的逻辑,用以简化代码。


     * 获得逻辑上 双亲节点下标
     *  currentIndex 当前下标
     * int getParentIndex( currentIndex){
        return (currentIndex - 1)/2
     * 获得逻辑上 左孩子节点下标
     * int getLeftChildIndex(return (currentIndex * 2) + 1
     * 获得逻辑上 右孩子节点下标
     * int getRightChildIndex(return (currentIndex + 1) * 2
     * 获得末尾下标
     *  getLastIndex(){
        return this.size - 1
     * 获得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下标
     *  getLastInternal(){
        return (this.size()/2) - 1
     * 交换向量中两个元素位置
     *  a 某一个元素的下标
     *  b 另一个元素的下标
     * void swap(int a, b){
         现暂存a、b下标元素的值
        E aData = this.innerArrayList.get(a);
        E bData = .innerArrayList.get(b);

         交换位置
        .innerArrayList.set(a,bData);
        .innerArrayList.set(b,aData);
    }

    
     * 进行比较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compare(E t1,E t2){
         迭代器不存在
        if(this.comparator == ){
             依赖对象本身的 Comparable,可能会转型失败
            return ((Comparable) t1).compareTo(t2);
        }else{
             通过迭代器逻辑进行比较
            .comparator.compare(t1,t2);
        }
    }

3.3 插入和上滤

  当新元素插入完全二叉堆时,我们直接将其插入向量末尾(堆底最右侧),此时新元素的优先级可能会大于其双亲元素甚至祖先元素,破坏了堆序性,因此我们需要对插入的新元素进行一次上滤操作,使完全二叉堆恢复堆序性。由于堆序性只和双亲和孩子节点相关,因此堆中新插入元素的非祖先元素的堆序性不会受到影响,上滤只是一个局部性的行为

上滤操作

  上滤的元素不断的和自己的双亲节点进行优先级的比较:

  1. 如果上滤元素的优先级较大,则与双亲节点交换位置,继续向上比较。

  2. 如果上滤元素的优先级较小(等于),堆序性恢复,终止比较,结束上滤操作。

  3. 特别的,当上滤的元素被交换到树根节点时(向量下标第0位),此时由于上滤的元素是堆中的最大元素,终止上滤操作。

上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

  上滤操作时,上滤元素进行比较的次数正比于上滤元素的深度。因此,上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

    @Override
     insert(E newData) {
         先插入新数据到 向量末尾
        .innerArrayList.add(newData);

         获得向量末尾元素下标
        int lastIndex = getLastIndex();
         对向量末尾元素进行上滤,以恢复堆序性
        siftUp(lastIndex);
    }

   
     * 上滤操作
     *  index 需要上滤的元素下标
     * void siftUp( index){
        while(index >= 0 获得当前节点
            int parentIndex = getParentIndex(index);

            E currentData = .innerArrayList.get(index);
            E parentData = .innerArrayList.get(parentIndex);

             如果当前元素 大于 双亲元素
            if(compare(currentData,parentData) > 0){
                 交换当前元素和双亲元素的位置
                swap(index,parentIndex);

                 继续向上迭代
                index = parentIndex;
            }{
                 当前元素没有违反堆序性,直接返回
                ;
            }
        }
    }

3.4 删除和下滤

  当优先级队列中极值元素出队时,需要在满足堆序性的前提下,选出新的极值元素。

  我们简单的将当前向量末尾的元素放在堆顶,堆序性很有可能被破坏了。此时,我们需要对当前的堆顶元素进行一次下滤操作,使得整个完全二叉堆恢复堆序性。

下滤操作:

  下滤的元素不断的和自己的左、右孩子节点进行优先级的比较:

  1. 双亲节点最大,堆序性恢复,终止下滤。

  2. 左孩子节点最大,当前下滤节点和自己的左孩子节点交换,继续下滤。

  3. 右孩子节点最大,当前下滤节点和自己的右孩子节点交换,继续下滤。

  4. 特别的,当下滤的元素抵达堆底时(成为叶子节点),堆序性已经恢复,终止下滤。

下滤操作时间复杂度:

  下滤操作时,下滤元素进行比较的次数正比于下滤元素的高度。因此,下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

 E popMax() {
        .innerArrayList.isEmpty()){
            throw new CollectionEmptyException("当前完全二叉堆为空");
        }

         将当前向量末尾的元素和堆顶元素交换位置
         getLastIndex();
        swap(0,lastIndex);

         暂存被删除的最大元素(之前的堆顶最大元素被放到了向量末尾)
        E max = .innerArrayList.get(lastIndex);
        this.size-- 对当前堆顶元素进行下滤,以恢复堆序性
        siftDown(0);

         max;
    }

  
     * 下滤操作
     *  index 需要下滤的元素下标
     * void siftDown(int size = .size();
         叶子节点不需要下滤
        int half = size >>> 1while(index < half){
            int leftIndex = getLeftChildIndex(index);
            int rightIndex = getRightChildIndex(index);

            if(rightIndex < size){
                 右孩子存在 (下标没有越界)

                E leftData = .innerArrayList.get(leftIndex);
                E rightData = .innerArrayList.get(rightIndex);
                E currentData = .innerArrayList.get(index);

                 比较左右孩子大小
                if(compare(leftData,rightData) >= 0){
                     左孩子更大,比较双亲和左孩子
                    ){
                         双亲最大,终止下滤
                        ;
                    }{
                         三者中,左孩子更大,交换双亲和左孩子的位置
                        swap(index,leftIndex);
                         继续下滤操作
                        index = leftIndex;
                    }
                }{
                     右孩子更大,比较双亲和右孩子
                     三者中,右孩子更大,交换双亲和右孩子的位置
 rightIndex;
                    }
                }
            } 右孩子不存在 (下标越界)
.innerArrayList.get(leftIndex);
                E currentData =  当前节点 大于 左孩子
                 终止下滤
                    ;
                } 交换 左孩子和双亲的位置
                    swap(index,leftIndex);
                     继续下滤操作
                    index = leftIndex;
                }
            }
        }
    }

3.5 批量元素建堆

  有时,我们需要将一个无序的元素集合数组转换成一个完全二叉堆,这一操作被称为批量建堆。

  一个朴素的想法是:将无序集合中的元素依次插入一个空的完全二叉堆,对每一个新插入的元素进行上滤操作。使用上滤操作实现的对N个元素进行批量建堆的算法,其时间复杂度为O(n.logn),比较直观。

  但还存在一种效率更加高效的批量建堆算法,是以下滤操作为基础实现的,被称为Floyd建堆算法。下滤操作可以看做是将两个较小的堆合并为一个更大堆的过程(单个元素可以被视为一个最小的堆),通过从底到高不断的下滤操作,原本无序的元素集合将通过不断的合并建立较小的堆,最终完成整个集合的建堆过程。

  Floyd建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的证明较为复杂,其时间复杂度比起以上滤为基础的朴素算法效率高一个数量级,为O(n)

  简单的一种解释是:在完全二叉树中,低层元素的数量要远远少于高层的数量。高层元素的高度较高而深度较低;底层元素的高度较低而深度较高。由于上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正比于高度,对于存在大量底层元素的完全二叉堆很不友好,使得基于上滤的批量建堆算法效率较低。

  

   
     * 批量建堆(将内部数组转换为完全二叉堆)
     *  heapify(){
         获取下标最大的 内部非叶子节点
        int lastInternalIndex = getLastInternal();

         Floyd建堆算法 时间复杂度"O(n)"
         从lastInternalIndex开始向前遍历,对每一个元素进行下滤操作,从小到大依次合并
        for(int i=lastInternalIndex; i>=0; i--){
            siftDown(i);
        }
    }

4.堆排序

堆排序主要分为两步进行:

  1. 堆排序首先将传入的数组转化为一个堆(floyd建堆算法,时间复杂度O(n))。

  2. 和选择排序类似,堆排序每次都从未排序的区间中选择出一个极值元素置入已排序区域,在堆中极值元素就是堆顶元素,可以通过popMax方法(时间复杂度O(logN))获得。从数组末尾向前遍历,循环往复直至排序完成,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N logN)。

  综上所述,堆排序的渐进时间复杂度为O(N logN)。同时由于堆排序能够在待排序数组中就地的进行排序,因此空间效率很高,空间复杂度为(O(1))。

 static <T>  heapSort(T[] array){
        CompleteBinaryHeap<T> completeBinaryHeap = new CompleteBinaryHeap<>(array);

        int i=array.length-1; i>=0; i--){
            array[i] = completeBinaryHeap.popMax();
        }
    }

5.完整代码

优先级队列ADT接口:

 1 /**
 2  * 优先级队列 ADT接口
 3   4 {
 5 
 6      7      * 插入新数据
 8      *  newData 新数据
 9      * 10      insert(E newData);
11 
12     13      * 获得优先级最大值(窥视)
14   当前优先级最大的数据
15 16     E peekMax();
17 
18     19      * 获得并且删除当前优先级最大值
20   被删除的 当前优先级最大的数据
21      22     E popMax();
23 
24     25      * 获得当前优先级队列 元素个数
26  当前优先级队列 元素个数
27 28      size();
29 
30     31      * 是否为空
32  true 队列为空
33      *          false 队列不为空
34 35      isEmpty();
36 }
View Code

完全二叉堆实现:


 * 完全二叉堆 实现优先级队列
  =========================================成员属性===========================================
     size;

     ===========================================构造函数========================================
     ==========================================外部方法===========================================

    @Override
            siftUp(lastIndex);
    }

    @Override
     E peekMax() {
         内部数组第0位 即为堆顶max
        this.innerArrayList.get(0);
    }

    @Override
     max;
    }

    @Override
     size() {
        .size;
    }

    @Override
     isEmpty() {
        this.size() == 0;
    }

    @Override
     String toString() {
        :::空列表
        .isEmpty()){
            return "[]";
        }

        :::列表起始使用"["
        StringBuilder s = new StringBuilder("[":::从第一个到倒数第二个元素之间
        int i=0; i<size-1; i++:::使用","进行分割
            s.append(this.innerArrayList.get(i)).append(",").append(" ":::最后一个元素使用"]"结尾
        s.append(this.innerArrayList.get(size-1)).append("]");
         s.toString();
    }

     completeBinaryHeap.popMax();
        }
    }

     =========================================内部辅助函数===========================================
    ;
            }
        }
    }

     leftIndex;
                }
            }
        }
    }

    ){
            siftDown(i);
        }
    }

    
     * 获得当前向量末尾下标
     * View Code

  本系列博客的代码在我的 github上:https://github.com/1399852153/DataStructures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dio@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啊哈!算法】算法3:最常用的排序——快速排序       上一节的冒泡排序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第一个真正的排序算法,并且解决了桶排序浪费空间的问题,但在算法的执行效率上却牺牲了很多,它的时间复杂度达到了O(N2)。假如我们的计算机每秒钟可以运行10亿次,那么对1亿个数进行排序,桶排序则只需要0.1秒,而冒泡排序则需要1千万秒,达到115天之久,是不是很吓人。那有没有既不浪费空间又可以快一点的排序算法
匿名组 这里可能用到几个不同的分组构造。通过括号内围绕的正则表达式就可以组成第一个构造。正如稍后要介绍的一样,既然也可以命名组,大家就有考虑把这个构造作为匿名组。作为一个实例,请看看下列字符串: “08/14/57 46 02/25/59 45 06/05/85 18 03/12/88 16 09/09/90 13“ 这个字符串就是由生日和年龄组成的。如果需要匹配年两而不要生日,就可以把正则
选择排序:从数组的起始位置处开始,把第一个元素与数组中其他元素进行比较。然后,将最小的元素方式在第0个位置上,接着再从第1个位置开始再次进行排序操作。这种操作一直到除最后一个元素外的每一个元素都作为新循环的起始点操作过后才终止。 public void SelectionSort() { int min, temp;
public struct Pqitem { public int priority; public string name; } class CQueue { private ArrayList pqueue; public CQueue() { pqueue
在编写正则表达式的时候,经常会向要向正则表达式添加数量型数据,诸如”精确匹配两次”或者”匹配一次或多次”。利用数量词就可以把这些数据添加到正则表达式里面了。 数量词(+):这个数量词说明正则表达式应该匹配一个或多个紧紧接其前的字符。 string[] words = new string[] { "bad", "boy", "baad", "baaad" ,"bear", "b
来自:http://blog.csdn.net/morewindows/article/details/6678165/归并排序是建立在归并操作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该算法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首先考虑下如何将将二个有序数列合并。这个非常简单,只要从比较二个数列的第一个数,谁小就先取谁,取了后就在对应数列中删除这个数。然后再进行比较,如果有数列
插入排序算法有两层循环。外层循环会啄个遍历数组元素,而内存循环则会把外层循环所选择的元素与该元素在数组内的下一个元素进行比较。如果外层循环选择的元素小于内存循环选择的元素,那么瘦元素都想右移动以便为内存循环元素留出位置。 public void InsertionSort() { int inner, temp;
public int binSearch(int value) { int upperBround, lowerBound, mid; upperBround = arr.Length - 1; lowerBound = 0; while (lowerBound <= upper
虽然从表内第一个节点到最后一个节点的遍历操作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反向遍历链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为Node类添加一个字段来存储指向前一个节点的连接,那么久会使得这个反向操作过程变得容易许多。当向链表插入节点的时候,为了吧数据复制给新的字段会需要执行更多的操作,但是当腰吧节点从表移除的时候就能看到他的改进效果了。 首先需要修改Node类来为累增加一个额外的链接。为了区别两个连接,这个把指
八、树(Tree)树,顾名思义,长得像一棵树,不过通常我们画成一棵倒过来的树,根在上,叶在下。不说那么多了,图一看就懂:当然了,引入了树之后,就不得不引入树的一些概念,这些概念我照样尽量用图,谁会记那么多文字?树这种结构还可以表示成下面这种方式,可见树用来描述包含关系是很不错的,但这种包含关系不得出现交叉重叠区域,否则就不能用树描述了,看图:面试的时候我们经常被考到的是一种叫“二叉树”的结构,二叉
Queue的实现: 就像Stack类的实现所做的一样,Queue类的实现用ArrayList简直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这些数据结构类型而言,由于他们都是动态内置的结构,所以ArrayList是极好的实现选择。当需要往队列中插入数据项时,ArrayList会在表中把每一个保留的数据项向前移动一个元素。 class CQueue { private ArrayLis
来自:http://yingyingol.iteye.com/blog/13348911 快速排序介绍:快速排序是由东尼·霍尔所发展的一种排序算法。在平均状况下,排序 n 个项目要Ο(n log n)次比较。在最坏状况下则需要Ο(n2)次比较,但这种状况并不常见。事实上,快速排序通常明显比其他Ο(n log n) 算法更快,因为它的内部循环(inner loop)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构上很有效率地
Stack的实现必须采用一种基本结构来保存数据。因为再新数据项进栈的时候不需要担心调整表的大小,所以选择用arrayList.using System;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using System.Linq;using System.Text;using System.Threading.Tasks;using System.Collecti
数组类测试环境与排序算法using System;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using System.Linq;using System.Text;using System.Threading.Tasks;namespace Data_structure_and_algorithm{ class CArray { pr
一、构造二叉树 二叉树查找树由节点组成,所以需要有个Node类,这个类类似于链表实现中用到的Node类。首先一起来看看Node类的代码。 public class Node { public int Data; public Node Left; public Node Right; public v
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二叉树的特点是每个结点最多有两个儿子,左边的叫做左儿子,右边的叫做右儿子,或者说每个结点最多有两棵子树。更加严格的递归定义是:二叉树要么为空,要么由根结点、左子树和右子树组成,而左子树和右子树分别是一棵二叉树。 下面这棵树就是一棵二叉树。         二叉树的使用范围最广,一棵多叉树也可以转化为二叉树,因此我们将着重讲解二叉树。二叉树中还有连两种特殊的二叉树叫做满二叉树和
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队列,它是一种先进先出的数据结构。还有一种是后进先出的数据结构它叫做栈。栈限定只能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比如说有一个小桶,小桶的直径只能放一个小球,我们现在向小桶内依次放入2号、1号、3号小球。假如你现在需要拿出2号小球,那就必须先将3号小球拿出,再拿出1号小球,最后才能将2号小球拿出来。在刚才取小球的过程中,我们最先放进去的小球最后才能拿出来,而最后放进去的小球却可以最先拿
msdn中的描述如下:(?= 子表达式)(零宽度正预测先行断言。) 仅当子表达式在此位置的右侧匹配时才继续匹配。例如,w+(?=d) 与后跟数字的单词匹配,而不与该数字匹配。此构造不会回溯。(?(零宽度正回顾后发断言。) 仅当子表达式在此位置的左侧匹配时才继续匹配。例如,(?此构造不会回溯。msdn描述的比较清楚,如:w+(?=ing) 可以匹配以ing结尾的单词(匹配结果不包括ing),(
1.引入线索二叉树 二叉树的遍历实质上是对一个非线性结构实现线性化的过程,使每一个节点(除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外)在这些线性序列中有且仅有一个直接前驱和直接后继。但在二叉链表存储结构中,只能找到一个节点的左、右孩子信息,而不能直接得到节点在任一遍历序列中的前驱和后继信息。这些信息只有在遍历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得到,因此,引入线索二叉树来保存这些从动态过程中得到的信息。 2.建立线索二叉树 为了保
排序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比如,我们要从电话簿中找到某个联系人首先会按照姓氏排序、买火车票会按照出发时间或者时长排序、买东西会按照销量或者好评度排序、查找文件会按照修改时间排序等等。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排序和查找也是最基本的算法,很多其他的算法都是以排序算法为基础,在一般的数据处理或分析中,通常第一步就是进行排序,比如说二分查找,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排序。在Donald Knuth 的计算机程序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