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学习-- Hash(3) --Open Addressing

1. 回顾

上一次我们讲了Hash冲突解决方案之开散列(Separate Chaining)。其优点是思路简单,实现也容易。这一回我们介绍另一种Hash冲突解决方案,名为闭散列法,或叫Open Addressing
你可能觉得闭散列和Open有些矛盾。其实,看了Open Addressing的核心思想后,你就明白了。

2. Open Addressing核心思想

Open Addressing思想非常简单。如果第一次Hash寻找到得位置失败,那就不断进行位移,直到找到满足条件的位置。
即:我们不断尝试h0(x),h1(x),h2(x)...这些位置。其中:hi(x) = (Hash(x) + Function(i)) % tableSize。其中Function(0) = 0.

2.1 Linear Open Addressing

顾名思义,就是Function(i) = i。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次Hash寻找位置失败,那么就顺序找下去,直到找到一个满足要求的位置为止。
优点:思路简单,而且只要Hash表不满,总能找到满足条件的位置。
缺点:容易产生主聚合效应(primary clustering)。简单来说,就是插入的点容易聚集到一块地方,从而使得第一次Hash到这块范围的数都必须顺序搜索这块范围。根据复杂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当load factor(此概念在上一章介绍)为0.5时,平均每次插入(等同于非成功寻找)需要位移2.5次,平均每次成功寻找需要位移1.5次。将load factor保证在0.5以下,那么时间是比较理想的。

2.2 Quadratic Open Addressing

顾名思义,就是Function(i) = i^2。简单地计算可以得到:h(i+1)(x) = hi(x) + 2i -1. 另外,只有当load factor小于0.5且Hash表大小为质数时,才能保证每次插入都成功(可以证明,这里略)。
优点:不会产生主聚合效应。
缺点:虽然Quadratic方法不会产生主聚合效应。但会产生次聚合效应(secondary clustering)。即,第一次Hash到同一个位置的点,他们之后的搜索过程都完全一样,需要重复。

3. 延迟删除(lazy deletion)

如果我们需要删除一个值,不能简单的把那个位置的值去掉。简单思索便可明白,因为这个点后面的值可能是通过位移过去的,如果这点被挖空,那么我们想寻找后面的值就变得不可能了。
因此,我们使用一个延迟删除的技术。思想很简单,我们给每个点赋予一个状态,分别是被占用(legitimate),空(empty),被删除(deleted)。初始时所有点都为空,当被插入一个值时将状态设为被占用,但被删除时状态设为被删除。这样的话,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点,只要搜索路径上的点非空,且其值与我们想要搜索的值不同,那么就不断搜索下去,直到找到空点或者相同值得点。(如果觉得拗口,请看下面的代码)。

4. Open Addressing实现

4.1 基本数据结构

enum Kind  {LEGITIMATE,EMPTY,DELETED};
struct HashNode{
	ElementType elementValue;
	enum Kind kind;
};
struct HashTbl{
	int tableSize;
	int content;
	HashNode* table;
};
HashTbl* hashTable;

4.2 初始化

template<class elementtype="">
void HashTable<elementtype>::initialize(HashTbl*& newHashTable,int minSize)
{
	int tableSize=nextPrime(minSize);//寻找下一个比minSize大的质数

	try{
		newHashTable=new HashTbl;
	}catch(std::bad_alloc&){
		errorDisplay("new memory failed!",__FILE__,__FUNCTION__,__LINE__);//如果new失败,报错
	}

	try{
		newHashTable->table=new HashNode[tableSize];
	}catch(std::bad_alloc&){
		errorDisplay("new memory failed!",__LINE__);//如果new失败,报错
	}

	for(int i=0;i<tablesize i="" newhashtable-="">table[i].kind=EMPTY;
	}

	newHashTable->tableSize=tableSize;
	newHashTable->content=0;
}
</tablesize></elementtype></class>

4.3 寻找Find

Find函数可以说是Open Addressing的关键。
template<class elementtype="">
int HashTable<elementtype>::findInner(HashTbl* _hashTable,ElementType& elementValue)
{
	int key=getElementKey(elementValue)%_hashTable->tableSize; //第一次Hash,getElementKey是根据输入数据获得一个初始key值,详细可参考上一章
	int hashTimes=0;
	while(_hashTable->table[key].kind!=EMPTY && _hashTable->table[key].elementValue!=elementValue){
		key=hash2(key,hashTimes)%_hashTable->tableSize; //hash2就是上面所提到的Function,具体见下面
	}
	return key;
}

template<class elementtype="">
bool HashTable<elementtype>::find(ElementType elementValue)
{
	int pos=findInner(hashTable,elementValue);
	return hashTable->table[pos].kind==LEGITIMATE;
}

template<class elementtype="">
int HashTable<elementtype>::hash2(int key,int hashTimes)
{
	switch(OPEN_ADDRESS){ //根据不同的Open Addressing方法,选择不同的位移方式
		case LINEAR:
			return key+hashTimes;
		case QUDRATIC:
			return key+2*(hashTimes+1)-1;
		default:
			errorDisplay("OPEN_ADDRESS method error!",__LINE__);
			return -1;
	}
}
</elementtype></class></elementtype></class></elementtype></class>

4.4 插入Insertion

template<class elementtype="">
bool HashTable<elementtype>::insertInner(HashTbl*& _hashTable,ElementType& elementValue) 
{
	//rehash
	if(loadFactor>MAX_LOAD_FACTOR){ //MAX_LOAD_FACTOR一般取0.5
		_hashTable=rehash(_hashTable->tableSize); //rehash的概念在上一章讲过
	}
	
	int pos=findInner(_hashTable,elementValue);

	HashNode& hashNode=_hashTable->table[pos];
	if(hashNode.kind==LEGITIMATE) //该值已经存在,无需插入
		return false;
	else{ //该值不存在,或者已被删除
		hashNode.elementValue=elementValue;
		hashNode.kind=LEGITIMATE;
		_hashTable->content++;
		loadFactor=(double)(_hashTable->content)/(double)(_hashTable->tableSize);
		return true;
	}
}

template<class elementtype="">
bool HashTable<elementtype>::insert(ElementType elementValue)
{
	return insertInner(hashTable,elementValue);
}
</elementtype></class></elementtype></class>

4.5 删除Remove

template<class elementtype="">
bool HashTable<elementtype>::removeInner(HashTbl* _hashTable,ElementType& elementValue)
{
	int pos=findInner(_hashTable,elementValue);
	
	HashNode& hashNode=_hashTable->table[pos];
	if(hashNode.kind==LEGITIMATE){ //这个点存在
		hashNode.kind=DELETED;
		_hashTable->content--;
		loadFactor=(double)(_hashTable->content)/(double)(_hashTable->tableSize);
		return true;
	}
	else //这个点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return false;
}

template<class elementtype="">
bool HashTable<elementtype>::remove(ElementType elementValue)
{
	return removeInner(hashTable,elementValue);
}
</elementtype></class></elementtype></class>

4.6 扩充Hash表 rehash

template<class elementtype="">
class HashTable<elementtype>::HashTbl* HashTable<elementtype>::rehash(int currentSize)
{
	HashTbl* newHashTable;
	initialize(newHashTable,currentSize*10);//扩充一个比原来大十倍的Hash表,这个数字是我简单设定的,没有经过考量!
	loadFactor=(double)(hashTable->content)/(double)(newHashTable->tableSize);

	for(int i=0;i<hashtable->tableSize;i++){
		insertInner(newHashTable,hashTable->table[i].elementValue);
	}

	return newHashTable;
}
</hashtable-></elementtype></elementtype></class>

5. 性能测试

我们创建一个使用Quadratic方式位移的Hash表。初始大小设为1,000,000.然后不断插入10,000个随机数。测试需要多少时间。
int main()
{
	HashTable<int> hashTable(1000000,&getElementKey,&isEqual,HashTable<int>::QUDRATIC,0.49);
	clock_t start=clock();

	for(int i=0;i<10000000;i++){
		int r=rand();
		hashTable.insert(r);
	}

	clock_t finish=clock();
	printf("time is %fs\n",(double)(finish-start)/CLOCKS_PER_SEC);

	return 0;
}
</int></int>

使用clang++编译,O3速度优化。测试结果:
time is 2.239344s
time is 2.059147s
time is 2.318181s

6.总结

这次我们介绍了闭散列法(Open Addressing),实测下来,这种方法比开散列速度更快。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避免了内存分配/释放操作这一非常耗时的过程。至此为止,我们已经把主流的Hash方法都介绍了。对于一般的应用基本足够。Hash冲突解决方案,Hash Function的设计,都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关于这一点我也并没有经验,请大家参考其他资源。最后,在下一章(应该也是最终章)中,将介绍C++ STL,以及Python中的Hash库。敬请期待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dio@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啊哈!算法】算法3:最常用的排序——快速排序       上一节的冒泡排序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第一个真正的排序算法,并且解决了桶排序浪费空间的问题,但在算法的执行效率上却牺牲了很多,它的时间复杂度达到了O(N2)。假如我们的计算机每秒钟可以运行10亿次,那么对1亿个数进行排序,桶排序则只需要0.1秒,而冒泡排序则需要1千万秒,达到115天之久,是不是很吓人。那有没有既不浪费空间又可以快一点的排序算法
匿名组 这里可能用到几个不同的分组构造。通过括号内围绕的正则表达式就可以组成第一个构造。正如稍后要介绍的一样,既然也可以命名组,大家就有考虑把这个构造作为匿名组。作为一个实例,请看看下列字符串: “08/14/57 46 02/25/59 45 06/05/85 18 03/12/88 16 09/09/90 13“ 这个字符串就是由生日和年龄组成的。如果需要匹配年两而不要生日,就可以把正则
选择排序:从数组的起始位置处开始,把第一个元素与数组中其他元素进行比较。然后,将最小的元素方式在第0个位置上,接着再从第1个位置开始再次进行排序操作。这种操作一直到除最后一个元素外的每一个元素都作为新循环的起始点操作过后才终止。 public void SelectionSort() { int min, temp;
public struct Pqitem { public int priority; public string name; } class CQueue { private ArrayList pqueue; public CQueue() { pqueue
在编写正则表达式的时候,经常会向要向正则表达式添加数量型数据,诸如”精确匹配两次”或者”匹配一次或多次”。利用数量词就可以把这些数据添加到正则表达式里面了。 数量词(+):这个数量词说明正则表达式应该匹配一个或多个紧紧接其前的字符。 string[] words = new string[] { "bad", "boy", "baad", "baaad" ,"bear", "b
来自:http://blog.csdn.net/morewindows/article/details/6678165/归并排序是建立在归并操作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该算法是采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首先考虑下如何将将二个有序数列合并。这个非常简单,只要从比较二个数列的第一个数,谁小就先取谁,取了后就在对应数列中删除这个数。然后再进行比较,如果有数列
插入排序算法有两层循环。外层循环会啄个遍历数组元素,而内存循环则会把外层循环所选择的元素与该元素在数组内的下一个元素进行比较。如果外层循环选择的元素小于内存循环选择的元素,那么瘦元素都想右移动以便为内存循环元素留出位置。 public void InsertionSort() { int inner, temp;
public int binSearch(int value) { int upperBround, lowerBound, mid; upperBround = arr.Length - 1; lowerBound = 0; while (lowerBound <= upper
虽然从表内第一个节点到最后一个节点的遍历操作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反向遍历链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为Node类添加一个字段来存储指向前一个节点的连接,那么久会使得这个反向操作过程变得容易许多。当向链表插入节点的时候,为了吧数据复制给新的字段会需要执行更多的操作,但是当腰吧节点从表移除的时候就能看到他的改进效果了。 首先需要修改Node类来为累增加一个额外的链接。为了区别两个连接,这个把指
八、树(Tree)树,顾名思义,长得像一棵树,不过通常我们画成一棵倒过来的树,根在上,叶在下。不说那么多了,图一看就懂:当然了,引入了树之后,就不得不引入树的一些概念,这些概念我照样尽量用图,谁会记那么多文字?树这种结构还可以表示成下面这种方式,可见树用来描述包含关系是很不错的,但这种包含关系不得出现交叉重叠区域,否则就不能用树描述了,看图:面试的时候我们经常被考到的是一种叫“二叉树”的结构,二叉
Queue的实现: 就像Stack类的实现所做的一样,Queue类的实现用ArrayList简直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这些数据结构类型而言,由于他们都是动态内置的结构,所以ArrayList是极好的实现选择。当需要往队列中插入数据项时,ArrayList会在表中把每一个保留的数据项向前移动一个元素。 class CQueue { private ArrayLis
来自:http://yingyingol.iteye.com/blog/13348911 快速排序介绍:快速排序是由东尼·霍尔所发展的一种排序算法。在平均状况下,排序 n 个项目要Ο(n log n)次比较。在最坏状况下则需要Ο(n2)次比较,但这种状况并不常见。事实上,快速排序通常明显比其他Ο(n log n) 算法更快,因为它的内部循环(inner loop)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构上很有效率地
Stack的实现必须采用一种基本结构来保存数据。因为再新数据项进栈的时候不需要担心调整表的大小,所以选择用arrayList.using System;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using System.Linq;using System.Text;using System.Threading.Tasks;using System.Collecti
数组类测试环境与排序算法using System;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using System.Linq;using System.Text;using System.Threading.Tasks;namespace Data_structure_and_algorithm{ class CArray { pr
一、构造二叉树 二叉树查找树由节点组成,所以需要有个Node类,这个类类似于链表实现中用到的Node类。首先一起来看看Node类的代码。 public class Node { public int Data; public Node Left; public Node Right; public v
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二叉树的特点是每个结点最多有两个儿子,左边的叫做左儿子,右边的叫做右儿子,或者说每个结点最多有两棵子树。更加严格的递归定义是:二叉树要么为空,要么由根结点、左子树和右子树组成,而左子树和右子树分别是一棵二叉树。 下面这棵树就是一棵二叉树。         二叉树的使用范围最广,一棵多叉树也可以转化为二叉树,因此我们将着重讲解二叉树。二叉树中还有连两种特殊的二叉树叫做满二叉树和
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队列,它是一种先进先出的数据结构。还有一种是后进先出的数据结构它叫做栈。栈限定只能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比如说有一个小桶,小桶的直径只能放一个小球,我们现在向小桶内依次放入2号、1号、3号小球。假如你现在需要拿出2号小球,那就必须先将3号小球拿出,再拿出1号小球,最后才能将2号小球拿出来。在刚才取小球的过程中,我们最先放进去的小球最后才能拿出来,而最后放进去的小球却可以最先拿
msdn中的描述如下:(?= 子表达式)(零宽度正预测先行断言。) 仅当子表达式在此位置的右侧匹配时才继续匹配。例如,w+(?=d) 与后跟数字的单词匹配,而不与该数字匹配。此构造不会回溯。(?(零宽度正回顾后发断言。) 仅当子表达式在此位置的左侧匹配时才继续匹配。例如,(?此构造不会回溯。msdn描述的比较清楚,如:w+(?=ing) 可以匹配以ing结尾的单词(匹配结果不包括ing),(
1.引入线索二叉树 二叉树的遍历实质上是对一个非线性结构实现线性化的过程,使每一个节点(除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外)在这些线性序列中有且仅有一个直接前驱和直接后继。但在二叉链表存储结构中,只能找到一个节点的左、右孩子信息,而不能直接得到节点在任一遍历序列中的前驱和后继信息。这些信息只有在遍历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得到,因此,引入线索二叉树来保存这些从动态过程中得到的信息。 2.建立线索二叉树 为了保
排序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比如,我们要从电话簿中找到某个联系人首先会按照姓氏排序、买火车票会按照出发时间或者时长排序、买东西会按照销量或者好评度排序、查找文件会按照修改时间排序等等。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排序和查找也是最基本的算法,很多其他的算法都是以排序算法为基础,在一般的数据处理或分析中,通常第一步就是进行排序,比如说二分查找,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排序。在Donald Knuth 的计算机程序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