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一客户来电,说他们信息中心机房一台Linux服务器运行缓慢,系统服务出现间歇性停止响应,让过去帮忙处理一下这一问题。
到达现场之后,发现此服务器的物理内存是16G,而最初装机的时候,系统管理人员却只分配了2G的虚拟内存。查看内存的使用状况,物理内存并没有完全耗尽,但虚拟内存已经耗尽,整个系统CPU负载和磁盘IO都非常高。
知道了问题所在是由于交换分区不足导致,那么解决方法就是:将虚拟内存通过虚拟文件的方式增加到8G,系统运行状况明显好转。
其实虚拟内存并不是等到物理内存用尽了才使用的,是否尽量的使用或不使用swap,在内核空间有一个参数控制。
[root@server ~]# cat /proc/sys/vm/swappiness 60 |
swappiness=0 的时候表示最大限度使用物理内存,然后才是swap空间;swappiness=100 的时候表示积极的使用swap分区,并且把内存上的数据及时的搬运到swap空间里面。
对于现在动辄几十GB、上百GB物理内存的服务器来说,究竟为其Linux系统设置多大的交换分区合适呢?为此,我引用红帽官方文库里的一段文字进行浅析说明。
目前Red Hat(红帽官方)推荐交换分区的大小应当与系统物理内存的大小保持线性比例关系。不过在小于2GB物理内存的系统中,交换分区大小应该设置为内存大小的 两倍,如果内存大小多于2GB,交换分区大小应该是物理内存大小加上2GB。其原因在于,系统中的物理内存越大, 对于内存的负荷可能也越大。 注:适用于RHEL 5.x(CentOS 5.x)“5的版本”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