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6.5升级内核到3.10.28

本文适用于CentOS 6.4,CentOS 6.5,估计也适用于其他Linux发行版。

1. 准备工作

确认内核及版本信息

[root@hostname~]#uname-r2.6.32-220.el6.x86_64
[root@hostname~]#cat/etc/centos-releaseCentOSrelease6.5(Final)

安装软件

编译安装新内核,依赖于开发环境和开发库

#yumgrouplist//查看已经安装的和未安装的软件包组,来判断我们是否安装了相应的开发环境和开发库;#yumgroupinstall"DevelopmentTools"//一般是安装这两个软件包组,这样做会确定你拥有编译时所需的一切工具#yuminstallncurses-devel//你必须这样才能让make*config这个指令正确地执行#yuminstallqt-devel//如果你没有X环境,这一条可以不用#yuminstallhmaccalczlib-develbinutils-develelfutils-libelf-devel//创建CentOS-6内核时需要它们

如果当初安装系统是选择了Software workstation,上面的安装包几乎都已包含。

2. 编译内核

获取并解压内核源码,配置编译项


Linux内核版本有两种:稳定版和开发版 ,Linux内核版本号由3个数字组成:r.x.y

  • r: 主版本号

  • x: 次版本号,偶数表示稳定版本;奇数表示开发中版本。

  • y: 修订版本号 , 表示修改的次数

http://www.kernel.org首页,可以看到有stable,longterm等版本,longterm是比stable更稳定的版本,会长时间更新,因此我选择 3.10.58。


[root@sean~]#wgethttps://www.kernel.org/pub/linux/kernel/v3.x/linux-3.10.28.tar.xz


[root@sean~]#tar-xflinux-3.10.58.tar.xz-C/usr/src/[root@sean~]#cd/usr/src/linux-3.10.58/[root@seanlinux-3.10.58]#cp/boot/config-2.6.32-220.el6.x86_64.config

我们在系统原有的内核配置文件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编译选项,所以复制一份到当前目录下,命名为.config。接下来继续配置:

[root@seanlinux-3.10.58]#sh-c'yes""|makeoldconfig'
HOSTCCscripts/basic/fixdepHOSTCCscripts/kconfig/conf.oSHIPPEDscripts/kconfig/zconf.tab.cSHIPPEDscripts/kconfig/zconf.lex.cSHIPPEDscripts/kconfig/zconf.hash.cHOSTCCscripts/kconfig/zconf.tab.oHOSTLDscripts/kconfig/conf
scripts/kconfig/conf--oldconfigKconfig.config:555:warning:symbolvalue'm'invalidforPCCARD_NONSTATIC.config:2567:warning:symbolvalue'm'invalidforMFD_WM8400.config:2568:warning:symbolvalue'm'invalidforMFD_WM831X.config:2569:warning:symbolvalue'm'invalidforMFD_WM8350.config:2582:warning:symbolvalue'm'invalidforMFD_WM8350_I2C.config:2584:warning:symbolvalue'm'invalidforAB3100_CORE.config:3502:warning:symbolvalue'm'invalidforMMC_RICOH_MMC*
*Restartconfig...
*
*
*Generalsetup
*
......XZdecompressortester(XZ_DEC_TEST)[N/m/y/?](NEW)
Averagingfunctions(AVERAGE)[Y/?](NEW)yCORDICalgorithm(CORDIC)[N/m/y/?](NEW)
JEDECDDRdata(DDR)[N/y/?](NEW)
##configurationwrittento.config

make oldconfig会读取当前目录下的.config文件,在.config文件里没有找到的选项则提示用户填写,然后备份.config文件为.config.old,并生成新的.config文件,参考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4178526/what-does-make-oldconfig-do-exactly-linux-kernel-makefile

有的文档里介绍使用make memuconfig,它便是根据需要定制模块,类似界面如下:(在此不需要)

make menuconfig


开始编译

[root@seanlinux-3.10.58]#make-j4bzImage//生成内核文件[root@seanlinux-3.10.58]#make-j4modules//编译模块[root@seanlinux-3.10.58]#make-j4modules_install//编译安装模块

-j后面的数字是线程数,用于加快编译速度,一般的经验是,逻辑CPU,就填写那个数字,例如有8核,则为-j8。(modules部分耗时30多分钟)

安装

[root@seanlinux-3.10.58]# make install
实际运行到这一步时,出现ERROR: modinfo: could not find module vmware_balloon,但是不影响内核安装,是由于vsphere需要的模块没有编译,要避免这个问题,需要在make之前时修改.config文件,加入
HYPERVISOR_GUEST=yCONFIG_VMWARE_BALLOON=m
(这一部分比较容易出问题,参考下文异常部分)

修改grub引导,重启

安装完成后,需要修改Grub引导顺序,让新安装的内核作为默认内核。
编辑 grub.conf文件,

vi/etc/grub.conf#boot=/dev/sdadefault=0timeout=5splashimage=(hd0,0)/grub/splash.xpm.gz
hiddenmenu
titleCentOS(3.10.58)
root(hd0,0)
...

数一下刚刚新安装的内核在哪个位置,从0开始,然后设置default为那个数字,一般新安装的内核在第一个位置,所以设置default=0。
重启reboot

boot-with-new-kernel

确认当内核版本

[root@sean~]#uname-r3.10.58

升级内核成功!

3. 异常

编译失败(如缺少依赖包)

可以先清除,再重新编译:

#makemrproper#完成或者安装过程出错,可以清理上次编译的现场#makeclean

在vmware虚拟机上编译,出现类似下面的错误

[root@seanlinux-3.10.58]#makeinstallsh/usr/src/linux-3.10.58/arch/x86/boot/install.sh3.10.58arch/x86/boot/bzImage\System.map"/boot"ERROR:modinfo:couldnotfindmodulevmware_balloon

可以忽略,如果你有强迫症的话,尝试以下办法:
要在vmware上需要安装VMWARE_BALLOON,可直接修改.config文件,但如果vi直接加入CONFIG_VMWARE_BALLOON=m依然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它依赖于HYPERVISOR_GUEST=y。如果你不知道这层依赖关系,通过make menuconfig后,Device Drivers -> MISC devices 下是找不到VMware Balloon Driver的。(手动vi .config修改HYPERVISOR_GUEST后,便可以找到这一项),另外,无论是通过make menuconfig或直接vi .config,最后都要运行sh -c 'yes "" | make oldconfig'一次得到最终的编译配置选项。
然后,考虑到vmware_balloon可能在这个版本里已更名为vmw_balloon,通过下面的方法保险起见:

#cd/lib/modules/3.10.58/kernel/drivers/misc/#ln-svmw_balloon.kovmware_balloon.ko#建立软连接

其实,针对安装Docker的内核编译环境,最明智的选择是使用sciurus帮我们配置好的.config文件。
也建议在make bzImage之前,运行脚本check-config.sh检查当前内核运行docker所缺失的模块。
当提示缺少其他module时如NF_NAT_IPV4时,也可以通过上面的方法解决,然后重新编译。


4. 几个重要的Linux内核文件介绍

在网络中,不少服务器采用的是Linux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可能需要根据特定的硬件及需求重新编译Linux内核。编译Linux内核,需要根据规定的步骤进行,编译内核过程中涉及到几个重要的文件。比如对于RedHat Linux,在/boot目录下有一些与Linux内核有关的文件,进入/boot执行:ls �l。编译过RedHat Linux内核的人对其中的System.map 、vmlinuz、initrd-2.4.7-10.img印象可能比较深刻,因为编译内核过程中涉及到这些文件的建立等操作。那么这几个文件是怎么产生的?又有什么作用呢?

(1)vmlinuz

vmlinuz是可引导的、压缩的内核。“vm”代表“Virtual Memory”。Linux 支持虚拟内存,不像老的操作系统比如DOS有640KB内存的限制。Linux能够使用硬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因此得名“vm”。vmlinuz是可执行的Linux内核,它位于/boot/vmlinuz,它一般是一个软链接。

vmlinuz的建立有两种方式。

一是编译内核时通过“make zImage”创建,然后通过:“cp /usr/src/linux-2.4/arch/i386/linux/boot/zImage /boot/vmlinuz”产生。zImage适用于小内核的情况,它的存在是为了向后的兼容性。

二是内核编译时通过命令make bzImage创建,然后通过:“cp /usr/src/linux-2.4/arch/i386/linux/boot/bzImage /boot/vmlinuz”产生。

bzImage是压缩的内核映像,需要注意,bzImage不是用bzip2压缩的,bzImage中的bz容易引起误解,bz表示“big zImage”。 bzImage中的b是“big”意思。

zImage(vmlinuz)和bzImage(vmlinuz)都是用gzip压缩的。它们不仅是一个压缩文件,而且在这两个文件的开头部分内嵌有gzip解压缩代码。所以你不能用gunzip 或 gzip �dc解包vmlinuz。

内核文件中包含一个微型的gzip用于解压缩内核并引导它。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老的zImage解压缩内核到低端内存(第一个640K),bzImage解压缩内核到高端内存(1M以上)。如果内核比较小,那么可以采用zImage 或bzImage之一,两种方式引导的系统运行时是相同的。大的内核采用bzImage,不能采用zImage。

vmlinux是未压缩的内核,vmlinuz是vmlinux的压缩文件。

(2)initrd-x.x.x.img

initrd是“initial ramdisk”的简写。initrd一般被用来临时的引导硬件到实际内核vmlinuz能够接管并继续引导的状态。比如,使用的是scsi硬盘,而内核vmlinuz中并没有这个scsi硬件的驱动,那么在装入scsi模块之前,内核不能加载根文件系统,但scsi模块存储在根文件系统的/lib/modules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导一个能够读实际内核的initrd内核并用initrd修正scsi引导问题。initrd-2.4.7-10.img是用gzip压缩的文件,下面来看一看这个文件的内容。

initrd实现加载一些模块和安装文件系统等。

initrd映象文件是使用mkinitrd创建的。mkinitrd实用程序能够创建initrd映象文件。这个命令是RedHat专有的。其它Linux发行版或许有相应的命令。这是个很方便的实用程序。具体情况请看帮助:man mkinitrd

下面的命令创建initrd映象文件:

(3)System.map

System.map是一个特定内核的内核符号表。它是你当前运行的内核的System.map的链接。

内核符号表是怎么创建的呢? System.map是由“nm vmlinux”产生并且不相关的符号被滤出。对于本文中的例子,编译内核时,System.map创建在/usr/src/linux-2.4/System.map。像下面这样:

nm /boot/vmlinux-2.4.7-10 > System.map

下面几行来自/usr/src/linux-2.4/Makefile:

nm vmlinux | grep -v '(compiled)|(.o

)|([aUw])|(..ng

)|(LASH[RL]DI)' | sort > System.map


然后复制到/boot:

cp /usr/src/linux/System.map /boot/System.map-2.4.7-10

在进行程序设计时,会命名一些变量名或函数名之类的符号。Linux内核是一个很复杂的代码块,有许许多多的全局符号。

Linux内核不使用符号名,而是通过变量或函数的地址来识别变量或函数名。比如不是使用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符号,而是像c0343f20这样引用这个变量。

对于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更喜欢使用那些像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名字,而不喜欢像c0343f20这样的名字。内核主要是用c写的,所以编译器/连接器允许我们编码时使用符号名,当内核运行时使用地址。

然而,在有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符号的地址,或者需要知道地址对应的符号。这由符号表来完成,符号表是所有符号连同它们的地址的列表。Linux 符号表使用到2个文件:/proc/ksyms和System.map。

/proc/ksyms是一个“proc file”,在内核引导时创建。实际上,它并不真正的是一个文件,它只不过是内核数据的表示,却给人们是一个磁盘文件的假象,这从它的文件大小是0可以看出来。然而,System.map是存在于你的文件系统上的实际文件。当你编译一个新内核时,各个符号名的地址要发生变化,你的老的System.map具有的是错误的符号信息。每次内核编译时产生一个新的System.map,你应当用新的System.map来取代老的System.map。

虽然内核本身并不真正使用System.map,但其它程序比如klogd, lsof和ps等软件需要一个正确的System.map。如果你使用错误的或没有System.map,klogd的输出将是不可靠的,这对于排除程序故障会带来困难。没有System.map,你可能会面临一些令人烦恼的提示信息。

另外少数驱动需要System.map来解析符号,没有为你当前运行的特定内核创建的System.map它们就不能正常工作。

Linux的内核日志守护进程klogd为了执行名称-地址解析,klogd需要使用System.map。System.map应当放在使用它的软件能够找到它的地方。执行:man klogd可知,如果没有将System.map作为一个变量的位置给klogd,那么它将按照下面的顺序,在三个地方查找System.map:

/boot/System.map

/System.map

/usr/src/linux/System.map

System.map也有版本信息,klogd能够智能地查找正确的映象(map)文件。

5. 参考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dio@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linux下开机自启: 在/etc/init.d目录下新建文件elasticsearch 并敲入shell脚本: 注意, 前两行必须填写,且要注释掉。 第一行为shell前行代码,目的告诉系统使用shell。 第二行分别代表运行级别、启动优先权、关闭优先权,且后面添加开机服务会用到。 shell脚本
1、因为在centos7中/etc/rc.d/rc.local的权限被降低了,所以需要赋予其可执行权 chmod +x /etc/rc.d/rc.local 2、赋予脚本可执行权限假设/usr/local/script/autostart.sh是你的脚本路径,给予执行权限 chmod +x /usr
最简单的查看方法可以使用ls -ll、ls-lh命令进行查看,当使用ls -ll,会显示成字节大小,而ls- lh会以KB、MB等为单位进行显示,这样比较直观一些。 通过命令du -h –max-depth=1 *,可以查看当前目录下各文件、文件夹的大小,这个比较实用。 查询当前目录总大小可以使用d
ASP.NET Core应用程序发布linux在shell中运行是正常的。可一但shell关闭网站也就关闭了,所以要配置守护进程, 用的是Supervisor,本文主要记录配置的过程和过程遇到的问题 安装Supervisor 1 yum install python-setuptools
设置时区(CentOS 7) 先执行命令timedatectl status|grep 'Time zone'查看当前时区,如果不是时区(Asia/Shanghai),则需要先设置为中国时区,否则时区不同会存在时差。 #已经是Asia/Shanghai,则无需设置 [root@xia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BOOTPROTO="static" ONBOOT=yes IPADDR=192.168.8.106 NETMASK=255.255.252.0 GATEWAY=192.168.
一、安装gcc依赖 由于 redis 是用 C 语言开发,安装之前必先确认是否安装 gcc 环境(gcc -v),如果没有安装,执行以下命令进行安装 [root@localhost local]# yum install -y gcc 二、下载并解压安装包 [root@localhost local
第一步 On CentOS/RHEL 6.*: $ sudo rpm -Uvh http://li.nux.ro/download/nux/dextop/el6/x86_64/nux-dextop-release-0-2.el6.nux.noarch.rpm On CentOS/RHEL 7: $
/// <summary> /// 取小写文件名后缀 /// </summary> /// <param name="name">文件名</param> /// <returns>返回小写后缀,不带“.”</ret
which nohup .bash_profile中并source加载 如果没有就安装吧 yum provides */nohup nohup npm run start & nohup ./kibana &
1.1 MySQL安装 1.1.1 下载wget命令 yum -y install wget 1.1.2 在线下载mysql安装包 wget https://dev.mysql.com/get/mysql57-community-release-el7-8.noarch.rpm 1.1.3 安装My
重启 reboot shutdown -r now init 6 关闭 init 0 shutdown -h now shutdown -h 20:25 #8点25关机查看内存 free CPU利用率 top 日期 date 设置时间 date 033017002015 #月日时间年 日历 cal
1、firewalld的基本使用 启动: systemctl start firewalld 关闭: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 查看状态: systemctl status firewalld 开机禁用 : systemctl disable firewalld 开机启用 :
1 下载并安装MySQL官方的 Yum Repository wget -i -c http://dev.mysql.com/get/mysql57-community-release-el7-10.noarch.rpm 使用上面的命令就直接下载了安装用的Yum Repository,大概
CentOS6.x CentOS6中转用Upstrat代替以前的init.d/rcX.d的线性启动方式。 一、相关命令 通过initctl help可以查看相关命令 [root@localhost ~]# initctl help Job commands: start Start job. sto
1、使用命令:df -lk 找到已满磁盘 2、使用命令:du --max-depth=1 -h 查找大文件,删除
ifconfig:查看网卡信息 网卡配置文件位置: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文件夹 nmtui:配置网卡 netstat -tlunp:查看端口信息 端口信息存储位置: /etc/services文件 route:查看路由信息 wget:下载网路文件,例如 wg
ps -ef:查看所有进程, ps -ef |grap firewalld 查看与firewalld相关的进程 which :查看进程:which firewalld kill 进程id:杀掉进程 kill 640,强制杀:kill -9 640 man:查看帮助,例如 man ps 查看
useradd:添加用户 useradd abc,默认添加一个abc组 vipw:查看系统中用户 groupadd:添加组groupadd ccna vigr:查看系统中的组 gpasswd:将用户abc添加到ccna组 gpasswd -a abc ccna groups abc:查看用户abc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