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落地的DDD(4)-如何利用DDD进行微服务的划分(2)

摘要

在前面一篇介绍了如何通过DDD的思想,来调整单体服务内的工程结构,为微服务的拆分做准备。同时介绍了我们在进行微服务拆分的时候踩过的一些坑。
这篇介绍下我们最终的方案,不一定对,欢迎留言讨论。

微服务划分

问题分析

上篇介绍过我们一开始的服务划分标准

  1. 一个领域一个服务的规则去拆分,
  2. 同时为了保证领域的纯洁性,我们区分了领域服务,和前台服务。领域服务就是领域逻辑,不直接对前端暴露。前台服务组装各个领域服务,暴露给前端。
  3. 同时为了保持扩展,我们预留了一个微服务作为服务孵化器。对于领域不清晰的(比如大部分的新的业务),放在这个服务里面孵化,然后等领域足够大的时候再拆分出去。

实践后有些典型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 服务热点问题
    我们是一个新的业务,在业务迭代的过程中,大部分新需求都是领域不清晰,不知道能不能迭代下去的。所以按照之前的标准,都往growth服务里面去写代码,这样导致几乎团队里面的所有的人都在开发这一个项目,失去了拆分微服务的意义。
  • 服务依赖太严重
    无论写什么需求,都需要写多个应用,领域服务1个,前台如果有pc,需要在pc服务上开发,移动端要展示,要在mobile服务开发。服务之间的调用需要写rpc client接口,需要发版本,因为同时开发的人多,经常发生版本混乱,依赖问题。服务上线也很头疼,改一个小需求,需要部署多个服务。微服务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去耦合,可独立部署。多了一层UI层作为微服务显然不是很合适。
  • 领域划分问题
    一个领域一个服务,粒度太小,有些东西不知道放在哪个服务里面,比如用户收藏博客,是放在用户服务里面,还是放在博客领域呢。

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反应出的共性问题就是

  • 服务边界不清晰

    微服务的边界不清晰,起因肯定是标准定义的不够准确

  • 服务之间依赖多了

    微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治性,如果依赖的服务多了,那么我们就享受不到微服务带来的好处,而只能感受到微服务的坏处。

解决手法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反思了下我们的划分标准,组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致觉得是因为我们为了推行DDD,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过早的进行了大面积的微服务拆分。导致了诸多的问题。虽然这么做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但是带来的问题也很突出。那什么时候才是进行微服务拆分的最好时机呢?
因为理论学习、认知始终都没有尽头,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我们没有纠结在过去的错误之中,而是重新读取了DDD的理论。这一次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DDD中有战略设计,划分领域,找出限界上下文,识别出核心域。然后有战术设计,对领域进行建模,
聚合根、实体、值对象、领域服务、领域事件等。战略设计通常就是指导思想,战术设计是具体打法。我们一开始认定要
先有指导思想,然后再有具体打法。现在发现我们错了,指导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不成不变的。在一开始没有标准时,它必须要来源于实际打法中。
同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修正、完善指导思想。

于是我们又重新梳理了一遍我们的整体业务

前台功能

把我们所有端的前台功能都梳理一遍,画成图

业务架构全景

根据前台功能,进一步整理,抽象出业务架构全景

划分出上下文

根据业务架构全景,在核心域中建立出限界上下文,拆分微服务

非常抱歉了,涉及敏感信息,这里不能贴图,如果觉得太抽象不好理解,请参考DDD落地:业务分析师和架构师的完美结对

新的微服务划分标准

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微服务划分标准

  • 确定以限界上下文为微服务划分的标准

    限界上下文的划分很难,但是必须要做。限界上下文不是凭空造出来的,而是从一个实体关联关系、与业务人员沟通出来的。

  • 服务的演进是以限界上下文作为单元进行演进的

    之前我们拿一个微服务作为领域孵化器,其实就是放弃了对业务的整体认知,和对新需求的业务思考。
    我们的新业务不是一个新产品,全部推倒重来的。大多时候它还是解决某类业务上的问题。只是采取的手段不一样罢了。
    所以我们需要挖掘其本质,将它放到现有的上下文中。每个上下文一个微服务,对应一个开发owner,他负责这个领域内的事情。
    这样每个服务都有新的领域孵化。

举例

以电商举例,如果只是一个创业公司,不可能都跟阿里巴巴一样的架构,上百个服务。但是解决的问题电商领域可以抽象出来。

限界上下文

分享图片

分为人、货、场、交易几个上下文。然后不断的孵化,哪一部分是你业务的核心域,然后不断的服务拆分,比如你也是一家做垂直电商的公司,这些基本的东西肯定不应该是你的核心域,只能是支撑域,要不然你的业务肯定发展不起来。

微服务的划分

从限界上下文中抽出微服务,一个微服务中包含了多个领域。

另外我们遗弃了之前的UI服务,所有微服务可以直接和前台交互,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服务的依赖。
只有当需要多个领域进行组合时,我们才写在一个新的【组合ui】服务里面

分享图片

另外限界上下文不是一层不变的,比如商品营销,是一个领域,业务简单时和商品的关联性比较大,放在商品域。当你需要同时对店铺做营销,对用户做营销,显然他不应该在商品上下文了,那么可以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限界上下文:营销上下文。

相关阅读

可落地的DDD(1)-目标讨论

可落地的DDD的(2)-为什么说MVC工程架构已经过时

可落地的DDD(3)-如何利用DDD进行微服务的划分

关注【方丈的寺院】,第一时间收到文章的更新,与方丈一起开始技术修行之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与技术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dio@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什么是设计模式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 设计经验 的总结;使用设计模式是为了 可重用 代码、让代码 更容易 被他人理解、保证代码 可靠性;设计模式使代码编制  真正工程化;设计模式使软件工程的 基石脉络, 如同大厦的结构一样;并不直接用来完成代码的编写,而是 描述 在各种不同情况下,要怎么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能使不稳定依赖于相对稳定、具体依赖于相对抽象,避免引
单一职责原则定义(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SRP)一个对象应该只包含 单一的职责,并且该职责被完整地封装在一个类中。Every  Object should have  a single responsibility, and that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entirely encapsulated by t
动态代理和CGLib代理分不清吗,看看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强烈推荐。原文截图*************************************************************************************************************************原文文本************
适配器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期望的另一个接口,使得原本接口不兼容的类可以相互合作。
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族,并封装在类中,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
设计模式讲的是如何编写可扩展、可维护、可读的高质量代码,它是针对软件开发中经常遇到的一些设计问题,总结出来的一套通用的解决方案。
模板方法模式在一个方法中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使得子类可以在不改变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中的某些步骤。
迭代器模式提供了一种方法,用于遍历集合对象中的元素,而又不暴露其内部的细节。
外观模式又叫门面模式,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高层)接口,用来访问子系统中的一群接口,使得子系统更容易使用。
单例模式(Singleton Design Pattern)保证一个类只能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组合模式可以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来表示“整体-部分”的层次结构,使得客户可以用一致的方式处理个别对象和对象组合。
装饰者模式能够更灵活的,动态的给对象添加其它功能,而不需要修改任何现有的底层代码。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Design Pattern)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当对象状态改变的时候,所有依赖者都会自动收到通知。
代理模式为对象提供一个代理,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代理模式在不改变原始类代码的情况下,通过引入代理类来给原始类附加功能。
工厂模式(Factory Design Pattern)可细分为三种,分别是简单工厂,工厂方法和抽象工厂,它们都是为了更好的创建对象。
状态模式允许对象在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对象看起来好像改变了它的类。
命令模式将请求封装为对象,能够支持请求的排队执行、记录日志、撤销等功能。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保存一个对象的某个状态,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恢复对象。备忘录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基本介绍 **意图:**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
顾名思义,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这种模式给予请求的类型,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行为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轻量级)(共享元素)主要用于减少创建对象的数量,以减少内存占用和提高性能。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结构型模式,它提供了减少对象数量从而改善应用所需的对象结